無論是成長型企業,還是那些走出國門的企業,其實都想體現企業的國際化。什么是國際化?要有很多外國人面孔?還是大場面、大制作?
大家比較熟悉的好萊塢風格:富于幻想,美式幽默,個人英雄主義,另外日式的極簡風、德國的嚴謹風,也都屬于國際化。說來說去,國際化到底什么樣?誰也不知道,或者大都限于表面。那就讓我們透過模糊的認知來探究本質。

1、集體價值VS個體價值。
可以說,我們一直以來倡導的都是集體價值觀,奧運選手往往都是沖著民族榮譽去的,為國爭光才能體現價值。
再比如,商業宣傳片制作中,品牌最后一定要上升高度,企業的成績一定離不開政府、合作伙伴、社會,離不開行業、城市、時代。而片尾也往往是一堆笑臉的匯聚。
而國外更崇尚個體價值,理想主義、英雄主義往往是他們訴求的主題。
拿兩部電影舉例。國內拍了一部《花木蘭》,國外拍了一部《木蘭》,同樣的人物,卻有著不一樣的價值訴求。
《花木蘭》中,花木蘭代父從軍,代表的是中國傳統的孝道精神和集體意識,而英文電影《木蘭》突出的是木蘭強烈的個人意識和實現其個人價值的渴望。木蘭替父出征的一個潛意識就是她想在相親失敗之后證明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強烈希望可以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
2、含蓄圓潤VS簡單直接。
國人的思維是迂回思維,就好像太極一樣,一來一去,而且喜歡滴水不漏,喜歡層層鋪墊;而外國人則是單線思維,一條線走到底,適當鋪墊,但不會太含蓄,太令人捉摸不透。
3、經驗VS實驗。
我們更喜歡沿襲經驗和傳統,就好像做一道菜,什么火候、放多少料全憑感覺;而國外更多的是靠數據,靠實驗結果說話。德國的廚房往往裝滿了各種精準的工具和量器,一切做到標準化。
4、宏觀敘事VS局部敘事。
我們的視頻往往喜歡與時代形勢同呼吸,喜歡站在一定的高度去表達,喜歡高大上的宏觀格局;而外國人更喜歡站在個人視角,從人物內心訴求出發,人物代人感很強。看一看微軟、蘋果、GOOGLE近些年發布的若干條廣告就知道了。
5、訴求多元VS訴求單一。
我們在做視頻時,總是瞻前顧后,總想兼顧所有受眾,放之四海而皆準,但大而全的結果往往是降低了藝術性。國外就比較純粹了,訴求單一,沒有什么負擔。
雖然現實中很難做到真正與國外相同,但可以中和一些。少點集體表達,多點個人表達。西方元素十東方文化、中方立場十西方表達不失為一條路徑。
全域影視傳媒多家國企上市知名企業指定影視服務機構,廣東省影視行業協會理事單位,原廣東電視臺知名導演團隊,60%核心骨干制作經驗10年以上,一次性解決視頻營銷策劃、視頻制作、媒體傳播三大問題,兩年200多個客戶沒有一個“好”評,都是“很好”。全域影視傳媒專注于企業宣傳片拍攝、微電影定制、人物傳記與媒體傳播等領域,根據中小企業營銷特點并結合新媒體傳播優勢,為中小企業量身定制一套具有公信力、成交力的高性價比視頻營銷解決方案。
【全域影視傳媒】做有銷售力的視頻!客戶都說:找全域影視傳媒合作一次,就不想找其他人合作了。